青岛国际应急救援与安全产业博览会

2024青岛国际应急安全产业博览会暨水域救援装备展

Qingdao International Emergency Safety Industry and Water Rescue Equipment Expo 2024

2024年9月19-21日   青岛世界博览城

助力九省(区)海陆联动 青岛蓝谷——海洋资源巨无霸的理想

时间:2020-08-20 13:57 来源:lijingze 点击:

19日下午,“网 观九省,云 看黄河”沿黄河九省(区)网络媒体联盟采风团和胶东经济圈网络媒体联盟“探访胶东2020”实地采风团来到青岛蓝谷。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中国华录集团智慧海洋大数据产业园,采风团见识到了青岛蓝谷海洋资源的强大。

不论是助力黄河九省(区)的“东西互济、陆海联动”,还是辐射胶东五市海洋产业,蓝谷都有无限潜力。

采风团参观中国华录集团智慧海洋大数据产业园

蓝谷海洋资源,高端!

第一站,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一进展览大厅,首先映入采风团成员眼帘的是一排海洋科考船的缩小版模型,“科学”号、“东方红3”号、“向阳红01”号……这些展示的千吨级以上的科考船还只是深远海科考船队的一部分。

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深远海科考船队持续拓展与完善,船队规模已近30艘,形成了以青岛为核心、辐射全国的海洋科考共享体系,成为全球功能最全、规模最大的科考共享平台。

“这还是头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科考船模型,让人震惊,海洋科考离不开科考船,通过这个庞大的科考船队,足见青岛的海洋科技力量的基础强大。”采风团成员感慨地说。

开放与共享是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重要特征之一,但突破世界前沿重大科学问题,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率先掌握颠覆性技术才是该实验室的使命所在。

参观过程中,可燃冰、多金属结核、透明西太平洋-印度洋-中国海(两洋一海)观测系统等重大海洋科研成果,一次次吸引了采风团一行的目光。特别是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区域海洋定点观测网,“两洋一海”观测系统关键海区实现了实时化,进入实时传输新阶段。这些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让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走向深蓝的过程中,一次次聚焦世界的目光,也更加增强了打造世界级蓝色高地的信心和实力。

离开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采风团又来到中国华录集团的智慧海洋大数据产业园。在该产业园布局的海洋业务方向和产品中,一个名为“海钓公园”的海洋信息集成服务受到了采风团的关注。

该系统通过搭建“海钓云脑”,综合利用视频AI感知系统、船体识别系统、无人机巡航系统等前端信息感知系统,可以对整个海域钓场的各种监控对象进行数字化、信息化管理。并通过门户网站、打造“宣、看、购、服、玩”于一体的海钓服务平台,更好地服务海钓旅游产业的发展。

海洋人工智能服务同样是该智慧海洋大数据产业园的亮点之一,该产业园研发的海洋浮游生物原位观测产品,最大工作水深近1000米;集成CTD等海洋传感器,在空间、温度、盐度等多种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快速测量浮游生物的生物种类、丰度值及分布模式。

采风团参观中国华录集团智慧海洋大数据产业园。

平台效应凸显,共赢!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和中国华录集团的智慧海洋大数据产业园,只是蓝谷强大海洋资源的缩影。

作为青岛市委市政府助推海洋强国战略而打造的,以海洋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自2012年启动后,青岛蓝谷已经引进建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46个“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蓝谷强大的海洋资源已经凸显平台效应。6月1日,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成立大会在青岛蓝谷举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深海基地、航天科技九院十三所、山东易华录、青岛海检集团、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43家成员单位齐聚鳌山湾畔,内联、外接,联手创新、共谋发展。

“内联”促进了蓝谷院所间、院企间、企业间的联合创新、产学研对接以及产业链协作。联盟成员青岛糖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10余人的小微型企业,却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脑苷脂与鞘磷脂的公斤级合成,为世界化工巨头荷兰DSM供货,这得益于其与同在蓝谷的山东大学的深度合作。

“外接”则推进了更广泛的要素整合,是对蓝谷现有资源的有益补充。据统计,联盟现有成员链接的国内外顶级大学、重量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就有近300家,其中不乏亥姆霍兹联合会等欧美顶尖研究机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中国航天、中国船舶、中电科等行业龙头。而且,这种资源的链接正在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上市公司山东泰和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在青岛校区内共建环境技术研发中心的同时,在蓝谷落地了全资子公司。航天科工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合作基础上,在蓝谷落地了航天时代(青岛)海洋装备科技公司,海洋重力仪项目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6000万元。

九省(区)海陆联动,助力!

日前在青岛举行的2020·青岛·陆海联动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致力于探讨沿黄河流域构建一个“东西互济、陆海联动、开放协作、共促‘双循环’”的经济空间,以拉动内需市场增长,对冲外部环境巨变造成的影响,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探寻全新的增长空间,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一个有效的突破口。

山东是黄河流域九省区唯一的沿海省份,青岛又是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和沿黄流域最为重要的“出海口”,在“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和黄河流域的开放协作上扮演重要角色。

在青岛的“海”字文章上,蓝谷是注定要书写上浓重的一笔。

蓝谷最大的优势,便是海洋领域顶级研发机构、大科学装置、人才等创新资源高度集聚,无论国内、国外,都很难再复制出这样一个区域。

截至目前,蓝谷全职或柔性引进院士等各类高端人才6000余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涉海精英人才等优势要素的集中聚集,为蓝谷源源不断注入“裂变”因子。

按照“蓝色、高端、新兴”定位,青岛蓝谷构筑起以信息、海洋生物、海洋技术及装备三大产业为主导,以众创服务、高端服务、金融三大产业为支撑的“3+3”产业体系,建立以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政策为主体,以科技、人才、金融政策为配套的“1+3”政策体系。

目前,蓝谷已聚集了一大批银行、创投风投等机构,设立了总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国信海洋新动能产业基金、鲁信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海检航创检验检测产业基金等多支基金。

上半年,青岛蓝谷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两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长22.6%,较一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持续放量增长,上半年完成投资同比增长47.6%。从项目个数来看,上半年蓝谷共有在建纳统项目109个,同比增长60.3%;新增项目23个,较去年同期增加6个。其中,产业类项目31个,同比增长21.6%;基础设施类项目23个,同比增长25.3%;社区民生类项目8个,同比增长34.2%;房地产类项目47个,同比增长18.9%。

蓝谷正在逐渐成为立足青岛,辐射山东乃至全国的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创新发展排头兵,将深度助力黄河九省(区)海陆联动。

胶东海洋经济,辐射!

参观完蓝谷后,烟台水母网副总编辑王军华表示,山东本身就是一个海洋大省,而胶东五市又是拥有海洋资源最为丰富的。青岛蓝谷作为海洋科研的最前沿,拥有全国23个顶级的研究院所,研究领域囊括了包括海洋气候 、海洋矿产、海洋医药教育,文旅科技运输等所有的海洋领域。胶东五市在海洋产业领域各有所长,青岛蓝谷的科研成果可以全方位满足服务于胶东五市海洋产业的发展,产生产学研强强融合发展的效果,那就不仅仅是一个强强联合的问题,这将有力助推胶东经济圈海洋产业一体化发展,把山东建成一个海洋强省。

在最近实施的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方案里,青岛市明确要求加强与诸城、高密、海阳等联动,探索建设半岛城市群创新资源和成果转化共享机制。

“我们落户青岛之初,就定位立足青岛、涵盖山东、辐射周边。”武汉理工青岛研究院院长林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研究院目前已经在烟台、威海等城市,对接了上百家企业的不同技术需求。

青岛蓝谷,正逐渐成为辐射胶东五市海洋产业的新地标。

布局工业互联网,扛旗!

“城市的开放,最核心最基础的是产业的开放。工业互联网就是推动青岛开放的重要依托”。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青岛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扩大)会议上表示。未来,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工业互联网将成为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载体。

“工业互联网是东西互济的加速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说,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开始在黄河流域进行布局,勾画了“一带一廊一轴”的沿黄大生态蓝图。

当青岛正在举全城之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大背景下,蓝谷也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通过平台整合资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

结合蓝谷当前所处发展阶段不难发现,布局工业互联网,抓住海洋科技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的关键节点,把握工业互联网发展纬度,蓝谷有着清晰而又明确的定位。

近期与海尔卡奥斯签约合作,共建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领军企业深信服,建设全国网络信息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与伽利略资本签约设立人工智能基金,专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新兴产业早期投资。不难看出,这些项目全部为工业互联网概念,这说明在青岛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战略布局后,青岛蓝谷要“扛旗”,扛“海洋产业工业互联网”大旗。这一点,青岛蓝谷可谓当仁不让。